趁着清明节多一天假期,写一点最近的想法和工作,梳理下脉络与方向:

  1. 由于课程繁多,外出时间有限,很难记录详细的日常流水账;
  2. 流水账形式的记录回顾价值较低,信息较为零散。相比之下,QA形式能更清晰地归类整理,也更便于AI工具进行总结和提炼;
  3. QA形式不仅能保持时间上的连贯性,还能在同一学科下清晰的看到问题的演化或者加深。

刚才又想出一个点子,为每个question打一个tag,如果某天要怀旧了,可以快速理解当时在想什么。

Q:本月的一些想法?

A:

不要本末倒置,examples are listed below:

  1. 骑车不是竞速也不是攀比,是为了身心的舒适,使头脑清醒;
  2. 读书的目的不是翻书,而是能联想到一些可以优化自己想法的想法;
  3. 看朋友圈不是比较自己和他人,该功能可有可无;
  4. 要听别人讲,前提是要在听自己讲之后。

Q:快速迭代的想法可不可以用在自身的学习提升上?

A:把书读薄,然后读厚。其实好多时候都是第一阶段都没有完成或者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第二阶段。拿起一本书,每天打开都是第一页,是不可能学到东西的;或者是每天都是只在翻书,没有勾画,也没有任何实践的冲动,只停留在文字空洞的记忆,也是没有效果的。对于机械类课程,建模、画图、看视频都是很好的理解方法。”试错-反馈-改进“的链条当然可以用在个人身上,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Q:如何把学习或者是otherwise数值化来可视化进度?

A:我自己的想法是每学一段时间,就做一个项目试试看,尽管项目会占用很多时间,从而影响当前进度。当然也可以把每天学到的事无巨细的记下来,也就是像我在高一做的那样。现在回想起来是有些蠢的,但是高中时间太宽裕、甚至无聊。我目前在使用的是一个比较折衷的方案,把今日所学的、不懂的用两行字记下来,问问AI,来获得短期的满足感。

Q:拆还是不拆?

A: 先想后拆,东西出问题,或者想要升级更新,先想想影响因素有什么,最近动了哪里,环境有什么变化,很多问题大力没法出奇迹,重点就是看看到底什么东西变化了,问题一般都会出现在那里。

  • 避免冲动:不急于动手,而是先停下来思考。
  • 寻找根源:通过分析原因,抓住问题的本质。
  • 全面考虑:关注变量,确保解决方案覆盖所有关键因素。

Q:国外软件为何成功?

A:看到很多同学autocad盗版、ad盗版,甚至都已经养成了一下载软件,就往盗版方面想,连软件官网都不会打开(或者打不开)。中国大学缺失对于国外正版软件的支持、学生没有任何版权意识、商业软件公司”向钱看“,都是中国付费文化、知识产权、开源软件始终不行的原因。大多数海外的软件公司、云服务商都会有student pack/license,方便在校学生或者老师使用他们的软件,这也是在培养下一代付费核心用户。中国公司捐钱给高校、做慈善,都不会对学生产生任何实质影响,不如给一个license来的实在。

Q:如何看待实操和演算值?

A:飞四旋翼的时候,只要在视距内,我习惯用视距飞,不去看摄像头,因为可以得到instant feedback。做好多东西也是如此,模拟是模拟,实操是实操。当然,知道原理很重要,这个观点建立在已经熟悉原理之上。

Q:课程好多,怎么办?

A:我大二的时候就是学这个! MIT本科生和研究生混上的概率论和随机过程初步. Tsi.教授讲课超级push, 没提前预习过根本听跪.. 按时做作业刷题最后期末考难出shi, 只做了75分. 发emial给prof. 他还安慰我说MIT学生每学期只有4门课所以课程会难hhh(°∀°)ノ

mit本科生一学期只有4门课····课程太多是中国大学通病,事实上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配出来给那么多学科用。拿signals and systems 来举例,一周两节课,基本上就是快速过过,回头打开mit opencourse ware的视频,理解原理就要花3小时左右,作业也要差不多对等时间。这也难怪打开b站,所有学习视频几乎都是速通xxx。我的想法是折衷,速通当然要,但是时间会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倾斜倾斜。

Q:学习任务可不可以KPI化?

A:我之前有想过,可不可以每天给一个学科分1小时,或者是采用”colorful night”计划,即每晚学一个科目。后来感觉行不通,那不是中国传统小学生做作业了吗?只要保持、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强度就够了,不管学的是什么科目、内容。

Q:中国食品安全无解?

A:

至于食品安全问题,完全没有那是不可能,但是我觉得中国和西方的主要差距是**透明度**。你随便走进西方的一个超市,在门口或者结账区附近经常贴着一整面墙的召回公告,偶尔看一眼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什么原料里混进了过敏原啊,机器少了个零件可能掉进了包装里啊,这里面不乏国际知名的大公司产品,但是人家都必须公布出来。另外凡是出了严重的食品安全丑闻的,比如之前的疯牛病和马肉事件,媒体都会头版头条重点报道很久,政府首脑都要轮流道歉,然后会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报告出来以后再把政府拉去国会鞭尸一遍。这些即使是形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在最爱形式主义的中国都没有,凡是政府工作报告没有不通过的。

最后我觉得这问题的根源不是特供不特供,而是中国的官员是**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下负责**,他们根本不用管下面的死活。

其实食品安全研究到底,是制度问题,不是管理问题。拉高利润压低质量是每个厂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监管部门如果执行强监管,罚没收入不会有很多,而且还会影响税收,放大到监管员个人,自己又不会吃那些东西,所以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吃不死人就可以卖的。

食品厂宣传费用早就高过制造费用不知道哪里去了,因为那个能看见,投钱真有用,制造成本全都沉没进去了,削掉一点赚一点。

如果把视野放的广一点,其实任何东西都这样,只是他们对人体造不成直接伤害罢了。所在的写字楼、教学楼、居民楼,哪个在建的时候没有偷工减料、不按规定施工过?用的桌子、椅子,大概率出厂的时候甲醛要超标。但是这些都被我们默许掉了,因为无法对人构成实质性伤害。

食品安全问题无解,能解决的途径只有两个,开源节流:

  1. 自己种地/买山姆;
  2. 反对一切形式的不健康食品,包括但不限于拼好饭/商场预制菜/麻辣烫。

Q:媒体上铺天盖地的AI新闻,让我感觉未来已经来了,是真的吗?

A:目前AI充其量也就是个人类的小工具,广大的Nvidia投资者中,是有多少在击鼓传花的呢?每次新技术来临,在互联网时代都会快速普及,然后宣传和资本入场,狂吃豪饮一顿,带着个人投资者、全社会的关注度悄然离场。Bitcoin/meta 都曾在国内外掀起狂潮,一般是国外先爆发, 然后国内马上开发出变现模式,如果效果不错,媒体开始推广,国内进入爆发性增长。

以前我挺排斥这些东西的,但后来通过身边统计学,发现弱智是真的多,愿意为什么东西掏钱的人都有。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的作品/idea/产品要有足够曝光。新技术的推广就是难得的市场高速增长的红利期,只要肯下下功夫,赚一波快钱没有任何问题。

机会留给有机会的人,闭门造车不如去研究下大家想要什么、在干嘛。中国真的很大很大,信息传播速度也很不一样。你可能已经integrate ai into workflow,有些人还没有接触过这种东西。

Q:效率不高,怎么办? A:

  1. 适当地对抗人性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度。持续对抗会让人难以承受。
  2. 应该降低对抗的强度,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缓冲(冗余)。

适当的方式是: a. 将大计划拆解成小步骤,降低每一步的”难度”和”风险”; b. 在难度大的步骤之间预留足够的缓冲时间; c. 完成阶段性目标后,给自己适当的奖励。

Q:外卖为什么跑那么快?为什么在等灯的时候不会给自己休息下,还要看没营养的短视频。

A:只要跑的不够快,贫穷就会追上我。

其实思考是富人的特权,穷人是没有时间、没有思维裕度去思考的;其实可以把短视频想成嗑瓜子,就是单纯找点事情做,对他们来说不存在“时间很宝贵”“看短视频浪费生命”之类的论断。古代哲学家、思想家从来没有农民,不是他们不会思考,而是已经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

Q:怎么对待女友才正常?

A:这种就是你太迁就她了,我的前任也这样,后来只要她一质疑我就大方承认,就是你想的那样,咋了?比如她经常问我以后会不会和她结婚,我说没多大可能,毕业就跟你分手;问我是不是只喜欢她一个,我就说不太可能,遇到更好的就让她滚蛋;久而久之,再也不作了,又听话又乖巧。

女追男隔层纱,舔狗自己当乐子自嘲还可以,千万不要去实践了。

Q:如何看待时间成本?

A:不同的人对时间的价值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影响了时间成本的意义。有的人把“时间就是金钱”作为信条,追求高效率和高回报;有的人则更看重时间的质量,认为时间应该用来提升幸福感或享受生活。因此,时间成本的感知是主观的,因人而异。

有效的时间管理是降低时间成本的关键。通过规划时间、设定优先级和避免拖延,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把资源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每天列出任务清单并按重要性排序,可以减少浪费在琐事上的时间,从而优化时间成本。

我不认为Todo list的形式很有用,重要的事情会自动在脑子里生产memorandum,只需要follow your Herat去做就够了。

Q:为什么越来越少人为了兴趣爱好投资?(时间&金钱)

A:简单讲,

  1. 每个人都有好玩的小手机;
  2. 考研&考公&大环境——借口;
  3. 人际关系分崩离析,团体单位的崩溃;
  4. 高校战略改变,“大炼钢铁”时代已经过去。

看着航模社曾经的辉煌,有人建站、有人捣鼓激光切割机、数控平台,几十本飞行证书,一柜子的控,包括futaba的台湾、日本进口控,仿佛真的可以听到当时社团成员的欢声笑语;隐藏的冰箱,几口电热锅,半瓶醋、酱油,都续写着工作的故事。学长学姐毕业后,带走美好记忆,工作室也因为疫情和更多的原因后继无人了,所有东西都逐渐成了废品。不知道是否应该感慨,catch every idea,cause it will never show up again.

Q:要不要多出门走走?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其实好多问题都能从进化的角度去思考,人类社会工业化短短几百年,在漫长的进化史上,我们和古人没有什么两样,或者说,我们和原始人没什么两样。所有原始人会做的、想的我们其实都会去做,只是加了很多很多层包装罢了,究其到底,也只是原始的本能与冲动。既然祖先生活在树上,如果刻意排斥与大自然的接触,那无异于对抗自己,增加不必要精神内耗。出门走走,走进自然,内心平静,可以激发更多有价值的思考,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

Q:Notion是什么?

A: 可以理解为WorkFlowy+备忘录+日历,我最近也在学习Notion的用法,因为最近对学习进度的把控老是失灵。

Q:判断一个好人的标准是什么?

A: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友善、亲切,一是看面相可以判断八九不离十,二是和他短暂交谈,让人如沐春风的人果然存在,这种人格应该成为自我优化的目标和持久动力。

Q:为什么有人会不愿意学习新知识?

A:每个人都有探索未知的冲动,不会学习、不会进步的人在人类一代代的繁衍中其实已经被淘汰,剩下来的都是乐于探索的个体。既然主观上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就出在客观上。现代社会生活加了太多浮华在探索的道路上。学习必须要消耗金钱吗?或许是的。我向来唾弃纯理论研究,觉得实践出真知是唯一的真理;但是理论研究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接线好久,排查不出错误,看一眼说明书/原理图茅塞顿开。

一想到这个问题,大部分人肯定会先入为主的想到,是电子产品消耗大量时间,磨平了好奇心。我认为,不愿意学习新知识,只是被一个无形的Bubble给围住了,这个Bubble可以透光但是不能透气,也就是说你可以看到外界发生了什么,你也很感兴趣其他人在做的事情,但是始终只能呼吸自己的空气。

常说拓宽眼界,其实就是在拓宽自己的Bubble。懂得越多,就是懂得越少。做大Bubble,可以不断增加自己可以呼吸的新鲜空气,就越有能力向外拓展。

Q:想做一本全图教科书。 A:教科书的空泛、不连贯、居高临下论述不被人理解已经被诟病了很久很久。从原则上讲,所有知识都可以绘制成图谱的形式,不再会被白纸黑字所束缚。其实这个想法,是我在看Oppenheim的System and Signal课程的时候想出来的,看了两周Mit的公开课,感觉整个人的智商都有提升,这个提升和做题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是搞懂了某件事情后的自信感和兴奋感。

Q:公司里上班就真的是牛马吗?

A:“老婆可以闹,但伙计就唔闹得。事关你养老婆成世,闹吓都得,但下属帮我地揾钱,唔应该仲闹佢。”(意即“妻子可以骂,但伙计却骂不得。因为你养活妻子一辈子,骂一下还可以,但下属帮我们赚钱,不应该骂他。

恒基兆业老总讲过的,大家都是人,特别是人家为你赚钱,完成你的目标,就应该和和气气,不能摆高架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只有金钱关系,如果是那样,那么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动贩卖机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