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12.11-12.25):看房
周记(12.11-12.25):看房
封面
杂谈
富阳看房
上周接到通知,说富阳有一套抵账房,让我去打听底价。于是周末我就背起行囊出发了。作为一个毫无看房经验的人,我当然少不了前期调研——在网上搜索了很久这个楼盘的资料。有趣的是,这些网上的资料与销售人员提供的信息完全一致,而且更为客观真实。
因为我不是真正需要买房的人,而只是去探查一下,所以需要编好话术,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有真正需求的买房者。容积率、得房率、公摊面积、绿化率、车位配比等术语,我都有提前了解;到了销售中心倒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前一天我已经在网上了解了全部信息。
当天上午咨询的时候,售楼处的电话这一点挺有意思。我们都知道,楼房销售人员最看重的是客户的电话以及意向。当你从网络上随便找到一个400打头的、看似是官方电话的号码时,其实都是中介公司留下的,拨打后再转播,从而得知你要看的房子在哪里,再安排任务给具体的销售人员,一个电话就把你的号码、意向自动化地获取到了。
当时我给自己整理了一份提问清单,包含地理位置、发展计划等,不过现在看来是用不上的,因为销售人员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问不出什么没有公示的东西。
OpenWebUI+new-api享受私人chatgpt
上个月用了一段时间的LobeChat,感觉比较不错,直接调用API的方式比打开网页要方便得多,特别是在电脑上。所以有一天想更进一步,搭建LobeChat的数据库版本,可惜搞了两天都没有成功,推测是官方的问题。因此在网上寻找替代方案,直到找到了这个项目OpenWebUI,配合NewAPI,也能实现和LobeChat一样的多平台接入。
在服务器选择上,我使用的是Azure的基础学生服务器,1C1G,位置在香港,对于不需要嵌入的场景已经足够;部署也足够简单,只需要通过Docker创建两个镜像就可以了。
最近想要做的一点是构建知识库RAG,但是这个项目需要OpenAI的Embedding模型,其他模型暂时无法支持,而本地的话效果不佳,而且服务器性能太弱,不能支撑本地操作。
下面来讲两个我遇到的坑吧:
- OpenWebUI开箱即用是可以的,但是token会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因为默认对话中没有Clipper,对话会无限延长,会消耗大量的补全token,每次对话甚至可能达到20k token;
- 每轮对话后,都会调用一个模型来总结和预测输入,这个消耗还是蛮大的,推荐使用Google的Gemini免费模型。
当然,最近摸索出了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就是在工作空间里自建模型,以现有的模型为基础,加入Prompt,可以取得很不错的效果。阅读杂志简直是飞一般的感觉,再也不用担心看不懂专业术语了。
教育现代化在何方
中国大学生普遍毕业即失业,教授拿着上世纪的教材教本世纪的课也很普遍,这能好才怪。而欧美高校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需要不断更新课程。
中国中学教育也是一坨,唯分数论的同质化教育,和欧美个性化、差异化教育差多了。欧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高中选修大学AP课,各校选修课也各有特色。
市场化的思维是很重要的,而中国的教育体系无异于是违反市场化的,还停留在分配的时代;课程的好与坏应该是钞票来投票的,对于一些已经很落后、无用的课程,学校不应该去添加,而是应该让学生专注于现代的、在工作中可以使用的的实践课程。
我认为大学课程最大的缺陷在于,教师不会讲课程的用处是什么,或者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实际作用。这就要求自学来跟上最新的发展方向。一上来就啃数电模电,不如先搞懂怎么画板子、装芯片,闭门练功,到头来发现在实际生产上完全用不到。
学习外语有用吗
「君子藏器于身 待时而动」 学会外语是给你多了一种选择,等到机会来的时候你可以有更多的路要走。 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开阔视野或者换一个文化视角、换一种思路思考问题的方式。
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阅读外语始终无法像阅读母语那样迅速,这意味着理解相同的知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显然是不合算的。
然而,最近我在观看粤语视频时注意到,粤语中掺杂了很多英语词汇。有些英语词汇确实表达了特定的意思,而有些似乎是人为创造的。进一步研究后才得知,这是因为某些粤语汉字难以书写,连香港人都不会写,于是便用发音相近的英文来代替。这是否说明,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输入的学问,而更是一种输出的学问?只要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并进行交流,语言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因此,我对外语有了一个新的定义:能够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语言。
人生如游戏
在日本RPG游戏中,主角玩玩都有一个很复杂的属性条,不同属性在对应不同任务,比如“诡术”的高低对应撬锁时的成功率。
游戏是艺术的一种,而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游戏中角色拥有的性质,现实中的人也有。创伤、压力、情欲、疲倦,统统都可以对应。
我想,个人的状态其实可以数值化,我们都有一个精力条,如果得到充足的睡眠,精力条会回满,做不同的时间,消耗不同的精力,消耗的越多,恢复的时间越长;如果消耗过度,可能进入竭力状态,影响心情,提高创伤和压力。
宋飞正传
比较远古的美剧,正如Season4中为NBC拍片时演员们讲的,是一部没有主题的电视剧。观感上类似之前看过的Friends、2 broke girls,但是每一集更加独立,几乎不会有前后连贯。
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试着涵盖seinfeld的每一集故事:人际关系、误会与尴尬、人物个性与癖好、幽默表达、纽约生活。
阅读分享
财新周刊
全民造车时代
这类变相降价政策刺激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11月销量超过7.3万辆,创下历史新高。近年来,造车赛道的参与者阵营发生了显著变化。滴滴选择退出这一领域。2021年,滴滴曾在内部秘密推进达芬奇造车项目,该项目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亏损7.63亿元和26.38亿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这个项目的净资产为9.37亿元。2023年8月,小鹏汽车收购并接手了滴滴的造车资产和业务。
极越汽车的突然倒闭,可以说是有两个主要原因:
- 吉利汽车财主家要没粮了;
- 百度就这德行,干一行废一行。
然而,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之激烈,仍超出了李书福的预期。据极越高层人士透露,2024年年中波士顿咨询为吉利定制的报告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可能持续到2027年,届时将有大批主机厂和供应链企业倒闭。李书福意识到吉利必须立即收缩战线。
拿到新能源汽车资质的要求是:股东需⽤⾃有资⾦⽀持⻋企,且公司盈利前不能到⼆级市场融资。
百度的想法一开始很宏大,后来李彦宏看上了AGI,对造车这个投入巨大的项目不再感兴趣,索性直接不再烧钱;新能源汽车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一样,都是钱养着的产物,一旦没了后续的投资,立刻就会分崩离析。
2019年,华为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车BU),快速攻入智驾技术领域,成为百度最强的竞争者。华为对车厂的推进力度远超百度。据IDG离职人士透露,当时百度迫切需要一款车来证明自己智驾的大规模量产能力。Robin随即意识到,华为所谓的"不造车"与百度的情况大不相同——华为本身就是制造业起家,而百度作为软件公司,还需要从头学习如何做硬件。
百度的想法很简单,和现在的华为可能差不多,但是没有华为的资金与产业链,也没有爱国的口号加持,如果全要依托吉利的话,吉利肯定不会对合资的品牌有贡献的欲望,毕竟它只是一个代工厂,产线用的也是极氪的。
之前车展看了一大圈,说实话感觉所有的电车功能外观都差不多,没名气没品牌力的车迟早玩完。 另昨天看了华为的各种界,说实话这汽车设计审美,要没爱国牌的加持早晚也得倒闭
极越就没想着能存活,妥妥的就是烧投资人的钱,他那车对老手和新手都不待见。人家小米虽说保时米,但至少使用上还是更让人接受。
结核病防治
得益于地方经济发展,南山区结核病防治拥有丰厚的财政支持:2004年至2022年,累计投入于此的专项经费达到1亿元;2018年至今,每年仅区级投入经费就超过千万元。任意一名结核疑似患者在南山区慢病院都可以免费接受从痰涂片到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全套筛查项目,打包下来价值600多元;假如查出阳性,后续还能免费做细菌分型和耐药检测。
国内应该更多的把资金用于改善医疗水平,而不是对外援助或者是面子项目。
教育资源的进步与教育水平提升之间的不均衡
在中国的县城、乡镇和农村地区,更多孩子仍困在应试教育里。李风介绍,曾经有校长向他请教:”什么是艺术教育?”问题暴露出乡镇地区艺术教育的空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有农村地区儿童1.10亿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达4177万人。李风走访过百余个县,发现教学硬件设施大为改善的同时,美术和音乐课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观念并未随之提升。要学知识,99%的中国农民都已经意识到了,但是艺术教育大部分人还没有重视。
V2EX
读书就能让外卖健康了是吧,根据我之前外卖好几年的经验,杭州三大美食: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其中也就麦当劳相对好一点,至少外国企业监管会好一点,剩下的本土品牌或者连锁品牌,质量是一年不如一年,黑猫上投诉多的是,剩下哪些网红店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政府利益和纳税人的利益不一致,政府的政策是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而不是为了让老百姓免受垄断利益的剥削
归根结底,你还是不理解舆论是个什么玩意
大多数事不关屁民舆论事件,就是顶端自媒体在指导思想的指挥下写文章,下层自媒体跟风蹭热点,顺着上头的说。
再下层跟风/沉默的大多数,对于和自己无关的事情根本懒得动脑子,跟着自媒体造出来的风随波逐流。我本来是做自动化PLC/DCS的,比嵌入式的处境还要糟糕——工作量大但薪资低,所以后来转去做Web开发了。
个人观点,这还是要看谁掌握着生产资料。程序员只需一台电脑就能工作,等于自己就掌握着生产资料。而PLC/DCS领域,一个模块动辄上千上万元,个人根本玩不起。生产资料都掌握在公司手里,导致人力成本被压得很低。嵌入式领域恐怕也是这种情况。
软件行业中,金融、互联网、游戏这些轻资产行业才是真正的黄金赛道。至于嵌入式,因为是重资产行业,给公司带来的直接收益有限,所以工资水平一直上不去。国家虽然应该扶持嵌入式产业,但拿到扶持资金的企业并未从根本上重视这个领域,表面上在搞芯片研发,实际上却在搞金融。这个问题确实无解。
一看你就像职场新手,你抓几个点出来
1 、聊过几次、挺投缘、志同道合
2 、业绩营收啥的还可以
3 、薪资比目前低 10%-25%
我遇到的同样的事情前 2 点和你一样,但是第三点人家直接开出比我目前和他们公司类似岗位高出 50%以上的薪资,我未离职也没同意入职就先发 offer 证明诚意,甚至怕我有顾虑让我可以请假过去适应下看合不合适。
我感觉,他无非就是认识你,熟悉一点希望你来而已,但是不是真的看得上你,可有可无一样,不然薪资一定不会降的,这个团队最终怎么样其实和你关系不怎么大。别提亲大哥,上海没有亲戚这个概念。隔壁大妈是知青,那时要回上海,她爸妈都不同意,兄弟姐妹也劝着别回来。回来明摆着就是分房子。
昨天看付鹏的演讲,赞同说中国人应该早点退休去看下世界,富人能够享受世界,穷人也应该有这个权利。
20 个普通胖节点而已,楼主放心慢慢玩,好点的学校计算资源浪费很正常,关键是用到的时候能快速跑完别耽误事。平常你以为是闲置浪费资源,但是这些余量实际上就是研究成本的一部分,你做些没用的计算还浪费电呢。
但楼主千万别搞什么挖矿出租虚拟机这种,否则一被举报立马翻车,学校网管和基金委也不是傻子。自己跑点渲染任务啥的玩玩就行了。另外你是文科的话可以试试自己搭搜索引擎玩,我之前把某国内数据库老书的扫描版全部做了 ocr 然后做索引,就是用十来个 tesla p100 gpu 节点闲时算的,足够算好几个月
在高校,浪费也是成本的一部分,对待公共财产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捡了西瓜丢了芝麻。
杂项
尚達曼在對比中印兩國政治制度時說,「印度是民主制度,是當今世界比較持久的政治體制,可是印度卻沒有對於官員的問責制,儘管中國沒有所謂的西方民主制度,但領導人卻十分重視官員問責制,並不是所有威權國家都有問責制,但中國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問責體制。」當被問到新加坡的威權治理方式時,尚達曼說,「新加坡是議會民主制,可能和英國或美國的制度有些不一樣,但新加坡是議會民主,政府考慮當下和長遠利益做出決策,而且我們的政府能對做出的承諾負責。」
而當記者追問「新加坡勉強算民主制度,但你們沒有新聞自由」時,尚達曼說,「新加坡的確不是英式的新聞自由,新聞自由不是我們唯一向往的自由,新聞自由的理念很好,但這不是唯一需要實現的,老百姓要的是一個女性和兒童可以在夜間放心地走在街上的自由,老百姓要的是生活在良好城市秩序下的自由,老百姓要的是在教育和求職上不存在背景和種族歧視的自由,老百姓要的是在宗教信仰上沒有偏見的自由,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自由,但很多西方社會都沒有這樣的自由。」江浙靠近上海的一个盘,这 2 年时间,跌了 50%多。与其未来看着资产缩水,不如趁早出售抛掉,反正我对未来 5 年的经济预期是悲观的,其实租个单身公寓,也不错,一年一万左右,卖掉的现金,做下银行理财,足够 cover 租金,还没有房贷压力。
付鹏演讲
这段话更进一步解释了“J”、“Q”、“K”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并揭示了中国在投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及这种特点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来逐一解读:JQK的含义:
- “J”:政府引导。 再次强调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吸引投资方面。
- “Q”:资本投入。 指的是资本在政府引导下进入,投入到各种项目和产业。
- “K”:风险释放。 指的是当经济出现问题,风险显现,需要资本承担损失或退出的阶段。
中国投资的特点:只做JQ,不做K。
这句话非常关键,指出了中国在投资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 只做JQ: 中国的投资模式通常是政府引导,资本投入,追求的是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主要关注的是短期经济增长和政绩。
- 绝不做K: 往往忽视风险,不愿意承担风险带来的损失,也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当风险显现时,往往采取各种方式来掩盖或转移风险,而不是主动去释放和化解风险。
JQ环节的特点:
- 行业没有崛起: 虽然有大量的投资进入,但很多行业并没有真正崛起,而是面临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技术落后等问题。
- 有国家主义意义: 投资的背后往往带有国家主义的色彩,比如追求大而全、追求自主可控,强调产业的战略意义,而非纯粹的商业利益。
右翼的产业政策:偏向国家主义。
- 这段话将中国的产业政策定义为“右翼”,意味着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整体规划,而非自由市场和个人利益。
- 国家主义的目的:不是挣钱,而是要有。 这句话揭示了国家主义产业政策的本质:追求的是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追求的是“有”而不是“挣钱”,所以往往会不惜代价地投入,而忽视经济效益和市场规律。
JQ的所有目的是为了政绩,是为了有。
- 这句话点明了JQ模式背后的根本动力:政绩。地方政府和官员为了政绩,会积极吸引投资,推动项目落地,营造繁荣景象。
- “为了有”:强调的是产业规模、项目数量、技术突破等“看得见”的成就,而不在乎是否真正具有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总结:
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投资模式,即只注重JQ环节,忽视K环节,其根本动力是国家主义和政绩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 政府主导: 投资方向由政府引导,而非市场需求驱动。
- 追求规模: 注重产业的规模和数量,而非质量和效益。
- 忽视风险: 缺乏风险意识,不愿意承担风险带来的损失。
- 政绩驱动: 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政绩和政治目标。
这种投资模式可能在短期内带来经济增长和政绩提升,但长期来看,容易导致资源错配、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等问题。 这段话也提醒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时,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经济学的视角去理解,而是要考虑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背景。
- 巴菲特是资产管理者,不是大散户: 这点非常关键。巴菲特的投资决策是基于整体资产组合的考量,而不是像散户那样追求短期暴利。他需要考虑的是风险、收益、波动性等综合因素。
- 现金是“零波动率 4.5% 股息的股票”: 这句话非常精辟地揭示了现金的本质。在资产管理中,现金并非简单的闲置资金,而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它具有以下特点:
- 零波动率: 在市场剧烈波动时,现金的价值几乎不会变化,因此可以起到稳定资产组合的作用。
- 4.5% 股息: 这指的是现金可以投资于短期国债等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获取相对稳定的回报(在当前美国利率环境下,4.5%只是一个例子,实际利率会波动)。
- 资产配置逻辑: 巴菲特持有大量现金,是因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他认为其他资产的价值、波动性和回报率之间出现了异常。也就是说,他可能觉得其他资产的估值过高、风险过大或收益太低,因此选择持有更多现金,等待更好的投资机会。
- 避免散户思维: 普通散户容易将巴菲特持有现金解读为“看空股市”,认为股市要崩盘。但这种解读是片面的,是把巴菲特的行为简化为散户的简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