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

upload successful
万圣节夜晚的西湖

万圣节与第一篇周刊

本周文章来自:SurviveSJTUManual

重写交大生存手册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Ph.D.的拖延症,始终只是一个没有开始的idea。直到某天,和秦老师的日常闲聊中,我又一次口嗨了这个想法,但是秦老师毕竟是秦老师,待我一觉醒来,早已是时过境迁,沧海桑田。Gitbook搞好了,目录写好了,微信群建好了,甚至在微博都出圈了orz。我当时直接懵逼了,完了,事情搞大了!在秦老师的催促下,写出新序言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还设立了周末的DDL。事实证明,DDL果然是第一生产力。于是就有了这篇通宵完成的序言。我自知没有前辈学长的见识与精简,序言略显冗长,望读者见谅。
回首大学四年,有太多的瞬间值得铭记,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回味,有太多的遗憾不能追回,有太多的思想未曾总结。新版手册中我们加入了大量的学长学姐访谈故事,你可以从中读到他们在交大和后来成长道路上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经验教训。故事的背后或许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同时饱含一位长者独辟蹊径的思想精华。阅读此书时,希望你不仅收获的是几点套路技巧,还能去思考每位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若是能让大家因此书对大学和人生多些思考和讨论,也算是一点微小的贡献。我们也鼓励作者根据后续思想的改变对文章加以改动。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正如旧版序所言,我们当中太多人已经习惯于沿着那一成不变的“典型成功道路”前进,彷佛所有人的终点都是一样,前往终点的道路也只有一条。我们走上了某条道路便只顾着赶路,甚至都没有空停下来看看是否终点不只有一个,道路不仅有一条。我们只看到有人走了捷径,却没有发现正是这些人中间停下了脚步,花了更多的时间来选目标和选路,然后更快地完成罢了。他们的方式更有效率。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的命运,既要考虑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只顾个人奋斗却不顾历史进程也会使你在错误的道路上朝着错误的目标越走越近。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随时都可以停下思考和观察,修正自己的目标或是看看有没有新出现的路。有时候你看不到路,不是因为路不存在,只是你不知道。希望那时大家能想起这本书,不妨去书中找找长者们指出的路。若还是没有,不妨尝试联系相关文章的作者,看他是否私藏了密道给自己。能不能找到并适用就看历史的进程了。
我时常调侃我的人生非常失败,一把年纪却一事无成。羡慕别人本科毕业就年薪百万;羡慕别人还没毕业就发顶会论文;羡慕别人拿一把offer;羡慕别人有好看的女朋友。但是这些都只是自嘲和口嗨,只为了给落寞的灵魂找到一丝安慰,给受尽生活折磨的心灵一个发泄的方式。正如上文所指,我依然想找自己的目标,走自己的路。如若让我与他们交换人生,我也是决计不换的。而我真正羡慕的东西只有一样。
希望看到此书的学弟学妹们能保持你们的青春无敌,在大学找到你心中理想的灯塔,大胆地思考,思变,勇敢地去说,去问,毫无保留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书写你们的黄金时代。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经历和精彩,你们的大学和未来人生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因为你们正拥有着我唯一羡慕且愿意与之交换的无价之宝:年轻!
最后衷心地感谢和致敬旧版的作者,最早想到并写出这本书。即使多年过去,其中内含的精妙思想和宝贵经验很多依然行之有效,甚至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思考和感悟。新版和旧版的作者也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的,我们都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一些新鲜的思考,让同学们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不同的风景。由于前三部分部分方法论相对抽象,本次更新增加了很多鲜活实例采访放在附录部分以供参考,该部分也会持续更新,接收同学们的投稿,我们推荐本书读者两版同看。

以下为其中一篇,其余部分不再引用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直到现在还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上演。据说每天在新、东上中下院和图书馆都有几千人在自习。学生趴在山一样高的习题集边上苦苦奋斗,绝对是我校作为国内一流大学的亮丽的风景线。挖空心思研究解题技巧的学生们,与同样挖空心思研究出题技巧的老师们,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环。在二者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中,我只看到纸张、电力,以及粮食不断被浪费,却看不到中华之崛起。
我无意全盘否定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这份精神充其量只能称为悲壮。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的那些考点、技巧,在真正的知识殿堂里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哪怕我们特征值求得再熟练,积分积得再复杂,中国的载人飞船也不会因此而顺利上天。
我手上一本1300页的数学手册,上面记录了人类文明从远古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主要数学成果。而我校高等数学教材(上下册)所涵盖的内容,不超过其中的130页。一个真正有志于建造科学大厦的人,是不应抱着一块儿砖头精雕细琢的。
学习最需要的,不是悲壮的毅力,而是对无限未知的渴求。
最终来说,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后继的知识铺垫,以及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所谓有效率的学习,应当是以最高的效率获取知识,服务这两个目标。从现状来看,我们想要把什么都搞扎实的学习习惯,其效率是极端低下的,而在我们通过大量习题,最终扎实掌握的信息里,有效的“知识”却又是如此的少。

今天,你学了多少?

这是我第一次用hexo发周刊,也是第一次用Markdown格式,从别人的文章效果来看,Markdown应该还是蛮不错的,有比较强的拓展性,在以后可以加入LaTex数学公式进一步强化表达。
我已经很习惯用workflowy随手记了,所以我会把workflowy上写的一些东西经过扩写或者精简之后放到周刊上来,因为除此之外我能写出的东西也有限。之后可能会读一些书籍来达到更多分享。

每周日记

10.29

得知老友记的Chandler扮演者去世,心里比较悲痛。我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看完了《老友记》这部经久不衰的美剧,尽管我看的剧并不多,但我还是认为不仅是导演对整部剧、10季的长流程把握的非常好,而且演员也都非常专业,到位。Chandler这一角色在剧中还是占比不小的,他与Monica的恋爱确实很有意思,让Rachel都快成配角了。
这里po一段我从X上看到的评论:
钱德勒的《老友记》代表了那个理想的全方面学习美国的时代:那时中国人看到的美国,就是自由、富足、友好、平等,没有极右、民粹、枪支问题、多元文化冲突、中美地缘冲突。现在想起来,六个白人,没什么特别好的工作,然后在曼哈顿租了不错的房子,天天喝咖啡聊天,现在已经很难想象了。

10.31

万圣夜在西湖边上,看见这里的开放程度、人们的精神面貌(只是出来游玩的)、经济发展水准与老家大有不同。之前看过温铁军的一个演讲录,上面说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带来了这种显著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样的年轻群体,有些人抵制洋节,而另一些却玩的很尽兴,这与地域显然是分不开的。人的趋同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趋同方向,上海与山东为何有这么大差别,就比较难以解释了。
11.1

当晚体验了一下GPT新上的语音功能,而且就我结合有些视频来看,现在的GPT已经完全通过了图灵测试。所以我认为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内,谁对大模型运用的好、运用的熟练,谁的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就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随着模型质量提升到达瓶颈、算力冗余、机器学习材料不足,整个发展都会放缓,我预计也就是在未来的5至10年。所以在5年内熟练运用GPT还是比较有必要的。
11.3

试着聊了一下关于一年前的疫情封控问题,发现每个人想法都是不同的,但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这个东西就有些牵扯到政治,所以我认为政治就是一滩浑水,想趟过去不仅自己身上要沾泥巴,有时还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阮一峰老师的周刊有封面图,主文章,科技动态,副文章群,工具,图片,言论;鉴于我没有那么多工具,所以该板块忽略;言论板块后来会添加;科技动态目前被我替换为了日记。

图片

upload successful
一张简单的寝室测绘图
upload successful
天目里手绘

upload successful
由DALL·E3生成的图片的抄绘